世界上第一臺數字式電子計算機誕生于1946年2月,它是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物理學家莫克利(J.Mauchly)和工程師??颂兀?/span>J.P.Eckert)等人共同開發的電子數值積分計算機(ElectronicNumerical Integrator And Calculator,ENIAC)。
ENIAC雖是第一臺正式投入運行的電子計算機,但它不具備現代計算機“存儲程序”的思想。1946年6月,馮·諾依曼博士發表了“電子計算機裝置邏輯結構初探”論文,并設計出第一臺“存儲程序”的離散變量自動電子計算機(TheElectronic Discrete Variable Automatic Computer,EDVAC),1952年正式投入運行,其運算速度是ENIAC的240倍。馮·諾依曼設計的計算機原理要點是:
(1)采用二進制,計算機內的程序和數據均以二進制形式表示。
(2)存儲程序:程序和數據都存儲在存儲器中,計算機能自動、連續地執行程序,無須人工干預。
根據馮·諾依曼的思想,計算機的硬件由運算器、控制器、存儲器、輸入設備和輸出設備5個部分組成,這種計算機結構為人們普遍接受,現代計算機仍采用這一體系結構,此計算機結構又稱馮·諾依曼型計算機,馮·諾依曼也被譽為“現代電子計算機之父”。
從第一臺電子計算機誕生至今,計算機技術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迅猛發展,人們依據計算機的性能和當時軟硬件技術(主要根據所使用的電子器件),將計算機的發展劃分成以下4個階段,如表1.1所示。
評論列表